宽政发〔2023〕2号

 

宽甸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宽甸满族自治县农村

公路发展规划(20232025年)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

《宽甸满族自治县农村公路发展规划(20232025年)》已经县第八届十四次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宽甸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2023224

(此件公开发布)

 

第一章  发展现………………………………………………1

一、宽甸满族自治县社会经济…………………………1

二、宽甸满族自治县交通运输现状    ……………………4

第二章  发展思路……………………………………………5

一、规划背景……………………………………………5

二、指导思想……………………………………………5

三、规划原则……………………………………………6

四、规划目标……………………………………………6

第三章  重点任务……………………………………………7

一、建设方面……………………………………………7

二、管理方面……………………………………………8

三、养护方面……………………………………………9

四、运营方面……………………………………………11

五、本县特色……………………………………………14

第四章  规划实施安排……………………………...………14一、分期建设序列安排…………………………………14

二、宽甸县路网规划建设资金需求……………………16

第五章  保障措施…………………………………...………16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管理体系……………………16

二、重视前期工作,确保科学建设……………………16

三、加强资金筹措,规范财务管理……………………17

四、加强用地保障,注重集约高效……………………17

五、严格项目管理,确保工作质量……………………18

六、健全体制机制,建管养运同步推进………………18

 

                               

 


第一章  发展现状

一、宽甸满族自治县社会经济

(一)区域概况。

宽甸满族自治县位于辽宁省东南部鸭绿江下游右岸,北邻桓仁满族自治县,东北接吉林省集安市,西接凤城市,西北连本溪满族自治县,西南与丹东市接壤,东南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江相望。全县总面积6111.5平方千米,边境线长216.5公里,是中国最大的边境县。境内有满族、汉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壮族、锡伯族、侗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苗族、瑶族、黎族、彝族、藏族、维吾尔族、布依族、土家族等18个民族,满族是主体民族。县境内群山环绕,江河纵横,山清水秀,旅游资源丰富,有黄椅山玄武湖、青山沟、飞瀑涧、青山湖、虎塘沟、天桥沟、天华山、花脖山、鸭绿江河口、绿江、虎山长城、水丰湖等众多自然旅游景点。更作为抗美援朝跨过鸭绿江主要的过江点,拥有河口断桥、抗美援朝纪念馆等众多红色旅游景点,被誉为“辽宁省旅游强县”。

(二)社会发展现状

1.行政区划及人口

宽甸县隶属丹东市,下辖22个乡镇、179个行政村,17个居委会。国土总面积为6111.5平方公里。2020年末全县户籍人口408788人,其中城镇人口113053人,乡村人口295735人。宽甸县是满、汉、朝鲜、蒙古等多民族繁衍共存之地,满族为主体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53%。

2.自然条件

宽甸县地处辽东山地丘陵区,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呈阶梯状,山地、丘陵间分布有大小不均的谷地和小平原。全县平均海拔400米,拥有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16座,县境内群山环绕,峰峦起伏。宽甸县的气候属中纬度暖温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多雨而集中,寒来暑往,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约为 6.8℃,年平均降水量为800mm1200 mm,年平均无霜期约为140天。宽甸县境内江河纵横,共有大小河流549条,均属鸭绿江水系。主要河流除中朝界河鸭绿江以外,还有浑江、半拉江、河、大蒲石河、南股河、北股河、小雅河、大安平河等。水系总长为2798公里,河网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45公里。

土地资源:宽甸县目前拥有耕地47.1万亩,人均耕地仅为1.08亩;全县林地面积达741万亩,人均林地占有量高达16.9 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8%以上,是辽宁省林业大县。水资源:宽甸县境内水资源丰富,人均占有淡水量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0倍。全县地表水资源总量约为39.9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总量约为0.7亿立方米。县境内利用水资源建有水丰、太平哨、太平湾国家级电站3座,地方小水电站17座,年发电量约40亿度。

旅游资源:宽甸县林茂、峰峻、水清,自然风光独秀。西北部以天桥沟国家级森林公园、天华山省级风景名胜区、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山沟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泉山省级森林公园等为主,群山逶迤,峰峦叠翠。中部以黄椅山省级森林公园、大蒲石河沿岸自然风光为主,显现着火山地貌的幽深玄妙、神秘莫测。东南部以鸭绿江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为主,有万里长城东起点――虎山长城、河口度假村等旅游景点。县境内的太平湾、太平哨、水丰三大水库水深湾阔,湖面风平浪静,泛舟于湖中,令人流连忘返。

(三) 经济发展现状

2021年,宽甸县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1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30.4亿元,增长8.9%;第三产业增加值46.5亿元,增长6.4%。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8.128.443.5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6%。其中农业产值17.6亿元,增长15.3%;林业产值2.6亿元,增长39%;牧业产值16.4亿元,增长3.5%;渔业产值13.6亿元,增长22%;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38亿元,增长9.7%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7%,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7户,完成工业总产值58.2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完成出口交货值29.8亿元。

年底公路里程达3670.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11公里。公路绿化里程1271.2公里。全年各种运输方式计完成货运周转量4970万吨公里;完成货运量201.4万吨; 2021年全年客运量:51.2万人; 全年客运周转量为:5222.2万人/公里。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9亿元。全县固定电话用户5.5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38.8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4.3万户。2021年宽甸主要景区接待游客同比增长45.19%;门票收入同比增长31.36%

年末全县户籍人口405770人,其中城镇人口111837人,乡村人口293933人。总人口中,男性人口205985人,女性人口199785人;男女人口比例103.1:100,年内出生人口1714人,死亡人口3290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05元,比上年增长9.6%

二、宽甸满族自治县交通运输现状

“十三五”期间,宽甸满族自治县按照加快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建设要求,持续做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打造“畅、安、舒、美”的公路通行环境,以构筑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为主骨架、县乡公路相连接的布局合理、服务优质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为目标,进一步提升公路覆盖水平和等级标准,大力实施公路改善和大中修工程,深入推进宽甸县“四好农村路”建设。

一是路网规模继续提高。“十三五”期间,宽甸县加快推进“大路网”建设,注重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农村公路三者之间的关系和衔接,初步形成了城乡一体的多层级公路网络,为宽甸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交通支撑。截至2019年底,全县公路网总里程达到3566.18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11公里,国道386.678公里,省道338.644公里,农村公路2729.861公里。公路网总密度达到57.58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网布局进一步完善,整体通行能力、服务水平和安全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农村公路衔接和协调更加顺畅。

二是路网结构更加优化。“十三五”期间,宽甸县完成青营线永安岭隧道新建工程、青营线(小坦线)下甸子至坦甸子段改建工程等一批重要公路改建项目,国省干线公路维修改造358.3公里、新建隧道1589米、危桥维修改造2844.77延长米/28座;农村公路新建及维修改造1786.215公里。全县普通公路二级及以上里程达到596.583公里,占普通公路总里程的17.3%,较“十二五”期末增加里程7.101公里,占比增加0.1个百分点;高级次高级路面里程达到2647.746公里,占总里程76.6%,较“十二五”期末增加里程656.281公里,占比增加18.5个百分点。

三是路网末端更加深入。“十三五”期间,宽甸县“四好农村路”实现跨越式发展,基本构建起了外通内联、遍布农村的公路交通网络。截至2019年底,全县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2729.861公里,铺装路面里程为1926.702公里,占比重达到70.6%,建制村公路通畅率达到100%,撤并村100%通硬化路,具备条件的乡级公路沥青(水泥)路面铺装率达到100%2020年,宽甸县被省交通运输厅、农业农村厅、扶贫办和邮政管理局命名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

 

第二章  发展思路

一、规划背景

农村公路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设施,是方便群众出行,增强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载体,也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要保障,事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局,已成为巩固党在基层执政基础的重要抓手。

农村公路是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结县城和乡、镇、村以及主要商品和集散地的公路,作为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重大政治、经济意义,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基础先导作用,对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开展农村公路发展规划既是完善全县公路网络布局,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需要,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

按照辽宁省《交通运输领域省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宽甸满族自治县交通运输局会同各有关部门,按照本级人民政府有关要求,参照交通运输部《“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辽宁省交通强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35年)》《辽宁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编制《宽甸满族自治县农村公路发展规划(20232025年)》。

二、指导思想

本次农村公路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是“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注重效益,有序推进”。具体根据农村公路网规划的总体布局,以满足各时间节点对交通运输发展的客观需求为目标,综合考虑资金供给能力,建设强度与难度以及规划近远期全县公路网的完整性和连续性等因素,分近期(2025年)和远期(2035年)两阶段实施。

三、规划原则

按照部、省通知精神,本规划以“交通先行,引领发展、融合发展,统筹推进、民生为重,以人为本、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全面协调,重点突破、提高站位,适度超前、安全可靠,绿色环保”为基本原则。

四、规划目标

本规划分为近期规划及远期规划,近期规划为三年提升规划,期限为2023—2025年;远期规划至2035年。规划基年为2021年。

 

第三章  重点任务

一、 建设方面

(一)路网布局

宽甸县路网布局将立足我县沿江、沿边的特殊地理位置,把握政策机遇,积极完善“便捷、高效、安全、绿色、智慧”的交通运输网络,服务我县旅游业及工、农业发展,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对我县经济社会的综合支撑和引领作用。

2035年末,宽甸县农村公路争取实现行政村到自然屯连通、屯屯互通的目标,并加强抵边自然屯农村公路互联互通工程建设,不断提升农村路网的覆盖深度和等级标准。

(二)建设工程

1.按照2018年农村公路建设需求大调查项目执行情况,规划至2025年年底提出剩余未实施项目21.6公里。

2.规划至2025年年底,除项目库外,新增农村公路建设需求34.7公里。

3.规划至2025年年底,新增村组联通等新增通道建设需求30.3公里,桥梁33657.4米,涵洞125道。

4.规划至2025年年底,根据农村公路潜力调查,新增各行业已修建可提级村道36.5公里。

5.规划至2025年年底,将未铺装路面4.4公里进行铺装,使得农村道路铺装率达到92.3%

6.规划至2025年年底,建设两条旅游路总计42公里,分别为小林线(铁长线至天华山景区)全长24.5公里,天桥沟至天华山景观路17.5公里。

二、管理方面

(一)路长制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路”的重要指示精神,健全农村公路管养长效机制,在农村路网管养保障上,推进“路长制”全面实施,并提升养护决策科学化水平,我县于2019年成立了“路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宽甸满族自治县推行农村公路“路长制”实施方案》。“十四五”期间,“路长制”制度将继续按照“政府主导、属地管理”的原则,强化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严格落实农村公路“巡查—处置—督查—通报”管理流程,强化督查考核,主动接受监督。

下一步,我县将以打造“四好农村路”为主要任务,严格按照“四好农村路”的标准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我县农村公路,构建管养并重、持续发展、安全舒适、路域洁美、服务优质的农村交通发展新格局,为广大人民群众出行提供良好的农村交通基础条件。

(二)“四好农村路”示范镇创建。

宽甸满族自治县“四好农村路”建设工作还在不断尝试和探索中,本着“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022年开展了毛甸子镇“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创建工作,“十四五”期间我县将加大创建力度,每年开展一到两个“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创建工作。

2022年,我县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创建目标任务,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有许多不足,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仍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下一步,我县将继续对照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创建的各项标准,持续开展各项创建工作,确保2025年创建完成。

三、养护方面

(一)健全养护管理体制。

目前已基本建立权责清晰、齐抓共管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机制,到2025年,按照“县道县管,乡村道乡村管”原则,建立健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责任制,落实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职责,实行农村公路工作目标责任制和绩效管理。

全面推行农村公路“路长制”,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各方参与、运转高效”的管理体系。

下一步,继续发挥乡村两级主力作用和群众积极性。乡级政府按照县政府确定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权力和责任,落实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公路管理工作。指导村民委员会做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村民委员会按照“农民自愿,民主决策”原则,采取一事一议、以工代赈等办法组织村道管理养护工作。加强宣传引导,将爱路护路要求纳入乡规民约、村规民约;鼓励将农村公路日常养护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支持群众参与农村公路路域环境整治;鼓励采用以奖代补等方式,将日常养护与应急抢通捆绑实施并交由农民承包;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社会力量自主筹资筹劳参与管理养护工作;鼓励开发多种形式的农村公路养护公益性岗位,就近吸纳农民参与农村公路养护,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

(二)改善安全通行条件(危桥、安防等)。

2023年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工程需求12416延长米。估算总投资1169.3万元;农村公路安防工程需求隐患路段处治9.4公里、安装钢护栏7952延长米,估算总投资190.8万元。下一步,继续加大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和安防工程投入,保证农村公路的完好率,力争到2025年逐步消除所有农村公路危险桥梁和安防隐患路段,有效改善宽甸农村公路安全通行条件。

(三)完善农村公路指示系统。

为规范农村公路的建设和养护管理,促进农村公路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村公路服务水平,调整了相关部门、镇街及单位职责,增加管理体制、资金保障、“路长制”以及公路管护公益性岗位等职责,明确了养护管理规定,增加了养护计划、公益性岗位、路况评定具体工作要求。

下一步认真落实安排部署,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高度,进一步深化对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重要意义的认识。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建好产业路、致富路,为农村发展聚人气、带财气。长效做好农村公路管护,严格落实“路长制”,压实公路管护公益性岗位职责,加强农村道路安全隐患排查整治,鼓励养护市场化发展,推动在建好农村公路的基础上,实现管好、护好、运营好。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加快完善畅通便捷、安全优质的农村公路网络体系,建立权责明晰、运作高效的农村公路管理体系以及创新驱动、科学专业的农村公路养护体系,推进农村公路管理制度化、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以道路的便捷畅通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四)推进专业化养护。

大力实施交通畅通工程,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实现了建制村通硬化公路率、农村公路入库列养率、具备通客车条件行政村通客车率、县级农村公路机构设置率均达到100%,实现“镇镇有干线、村村通硬化、路路有人养”。力求进一步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逐步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五)推动管养专业化。

2022年宽甸满族自治县交通运输局按照《关于加快推进2022年农村公路技术状况检测评定工作的通知》的工作要求,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聘用有资质的检测公司对我县农村公路开展了技术状况检测评定工作,采用人工的方式对我县农村公路2835.05公里路基、19650.2延米/697座桥梁构造物、2835.05公里沿线设施进行技术状况检测,采用自动化的方式对我县农村公路1701.03公里路面进行技术状况检测。目前路基、路面及沿线设施已全部完成;桥梁检测已完成全县三分之一的检测工作,2023年初将全部完成。2023年至2025年将依托检测结果安排农村公路大中修和危桥改造工程计划,到2025年,全面完成危桥改造任务,路面优良中路率达到90%以上。

四、运营方面

(一)推进城乡客运网络衔接。

以宽甸县域为主要核心,突出综合性作用,以重点乡镇为纽带发挥资源优势,以轴为发展通道促进两翼地区发展,衔接一般建制镇辐射周边自然村。构造城乡公交一体化协调带动经济发展、促进人文交流、整合资源共享搭建人流、物流平台、紧密链接互动的城乡(镇)发展格局。按照“安全、高效、便民、经济”的原则,根据人口密度、客流走向、出行需求、科学规划线路,配置车辆,合理设置车隔、站点、站厅、减少乘客等车时间,降低乘客出行成本。具体计划如下:

1.辽宁东运集团有限公司拟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推动宽甸农村客运线路100km以内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升级改造。为保障好群众出行,提升交通运输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东运公司计划改造农村客运班线28条,新增30条镇村公交线路,拟投入90台新能源车,101个充电桩,涉及11个乡镇,需建设66个候车厅,并在宽甸县高速口附近建设一处农村公交化停车场站,共计投入资金1.2328亿元。(其中农村线路公交化升级改造28条线路,投入车辆59台,镇村公交10个乡镇均设有镇村公交,投入车辆31台)。为方便百姓出行,将定制班车延伸至乡镇,东运公司将向“公共交通+定制出行+共享交通”多元化出行服务发展,解决百姓出行换乘烦恼。

2.为进一步优化县域内及农村县镇百姓候车环境,结合客运线路同村情况和百姓候车需求,东运公司拟在未来三年内计划建设2个大型场站及客运停车场站,拟建设一处县域客运停车场站,厂址东环路(供电局附近),总面积50亩,一栋办公楼,共计总投资1500万元。拟建设一处物流产业园,厂址东环路(供电局附近),总面积20亩,一栋办公楼,共计总投资1500万元。

3.宽甸东运公交有限公司首末场站及基础配套设施(20232025年)。(1)首末场站。拟通过政府划拨形式,设立3处首末场站,分别在欢喜岭村4组、杨木村及刘家村位置,用于公交车辆停靠。3处首末场站,每处约2000。(2)公交总站。通过政府划拨土地,拟在城南产业园区以南设立1处公交总站,占地面积约20000。通过向政府提交资金扶持,申请3000万元用于公交总站内企业办公、车辆停保场、充电场、刷车场、员工休息及食堂等场所的建立。

(二)加快构建农村物流网络体系。

1.鼓励农村地区充分利用邮政、供销网点以及客运站,推动形成集客运、物流、快递等功能于一体的农村综合服务站,积极发展农村物流末端节点。

2.积极推动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鼓励合规利用农村班线客车代运邮件和小件快递,健全末端小件快运服务体系。预计每年建设2个乡镇运输服务点,10个农村物流网络站点。依托农村客运站、事业发展服务中心养护站以及与农村商超、村委会等进行建设。逐步打造以宽甸长途客运站为中心,向东西南北四方乡镇辐射;在以乡镇运输服务点为中心,向其所在建制村辐射。从而形成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实现农村物流快递最后一公里,便于群众收取快递。

(三)建立客运安全综合监管机制。

1.巩固建制村通客车成果,提升农村客运运营安全和服务水平,加强农村客运安全监管,推动构建农村客运长效稳定发展机制。

2.健全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事故和重大险情技术调查等工作机制,加强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分析,强化监督检查执法。综合利用科技手段,开展风险动态监测预警和分析研判。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

3.建立客运安全综合监管机制:辽宁东运集团有限公司拟在未来三年内将所有班车全部安装智能安保系统(含消防系统),推进城市信息平台建设,计划投资600万元。

五、本县特色

通过本次规划实施,宽甸县三年提升阶段农村公路新增里程36.5公里,农村公路硬化率达到92.3%;路长制APP电子平台全覆盖,创建“四好农村路”示范镇1个,进而为创建示范县打好基础;建立健全养护管理体制,新增钢护栏29868米,完善农村公路指示标志,实施常态化养护及养护作业专业化,应急抢险更加专业迅速;实施城乡客运定制化服务,村村通客车率100%不下降、新增新能源车辆90台、开辟公交线路30条、建设候车厅66个,为群众出行提高方便。利用3年时间改善广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惠及更多农民群众,进一步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保障。

 

第四章  规划实施安排

一、分期建设序列安排

4—1 建设项目序列安排汇总表

序号路网结构路线等级长度修建方式2021-2025投资
县道
1路面工程三、四级55.2KM大中修2399.3万元
2危桥改造
738.4延长米/10改建1194.6万元
农村公路
1路面工程四级431.4KM大中修8825.1万元
2路面工程四级108KM新改建2929.8万元
3桥梁工程
1728.6延长米/58新建2960.2万元
4危桥改造四级685.4延长米/22改建1461.7万元
5涵洞工程
125新建250万元
6安防工程
65.2KM新建770.1万元

 

二、宽甸县路网规划建设资金需求

根据路网建设项目序列安排计划表,结合宽甸县公路建设造价基本情况,估算宽甸县全县道路路网建设20212025年需要投资20790.8万元,其中20232025年需要投资计11627.6万元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健全管理体系

推行农村公路建设管理责任制,成立宽甸县农村公路建设领导小组,组建农村公路建设协调办公室,负责规划、建设、协调、管理等工作,为农村公路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保证县乡公路建设的持续稳定。各乡镇成立公路建设管理办公室,确保形成领导高度重视、工作职责分明、上下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明确建设目标任务、筹资方式、技术标准、建设管理等措施,落实各部门、各乡镇的职责任务。

二、重视前期工作  确保科学建设

为使农村公路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必须加强和深化公路建设的前期工作,避免建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充分审视各项目重要性及合理性,结合“十四五”时期发展需要和投资能力,分阶段科学制定建设规划、年度实施计划。审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安排年度计划,应符合农村公路网规划的总体要求,农村公路网规划经批准后便具有法律效力,未经审批部门的同意,不得随意更改。切实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和评估。

三、加强资金筹措  规范财务管理

建立以财政投资为主、多渠道筹措为辅、社会各界参与的全方位资金筹措机制。加强与上级领导部门的汇报对接工作,争取建设项目早下达,建设资金早到位,建设工程早实施。用好用活国家有关东北振兴的各项政策,积极争取中央车购税、中央预算内投资等中央资金支持。灵活运用国家“以工代赈”农村扶贫政策,鼓励农牧民参与农村公路等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在减少工程建设成本的同时,提高当地人民的工资性收入,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对于服务经济产业、资源开发节点的道路,通过创新融资机制,完善体制改革和市场化进程,更多的吸引工业园区、景区等资金投入。坚持专户专账、专款专用、民主管理、定期公示制度,上级补助资金全额用于县乡公路建设,杜绝任何单位和个人截留、挪用现象。

四、加强用地保障  注重集约高效

将农村公路网规划提早纳入宽甸县国土空间规划中,控制县乡公路规划建设预留用地,保障公路建设所需的土地供给。加强交通规划勘察设计,尽量避让基本农田,尽可能占用经济效益差的土地,少占用经济效益好的土地。树立环境保护和集约高效利用资源的理念,确保公路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注重生态环境和文物古迹保护,积极利用路侧设置取土坑、集中取土、粉煤灰填筑路基,避免对地表植被破坏、改变原有地面坡度、扰动原有稳定的地表。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合理利用和节约土地资源,最大化降低公路建设对资源和环境的负面效应,保证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

五、严格项目管理  确保工作质量

加强组织管理,推行公路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打破行业保护主义,培育公开、公平、公正的公路建设市场,不断完善市场机制,使公路建设与市场接轨,堵塞工程建设腐败源头。加强工程监督管理,完善监督制度,保证工程质量。全面贯彻落实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施工许可、质量监督及工程审计等制度。坚持质量第一,杜绝豆腐渣工程,加强工程前期工作、工程实施、工程监督、工程验收等阶段的管理。加强安全管理,时常敲响安全警钟。把好规划设计、招投标、计量支付、竣(交)工验收等关键环节,推进公路建设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确保建设依法、有序、稳步、健康发展。

六、健全体制机制  建管养运同步推进

按照省市相关文件要求,将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协调发展纳入全县公路建设工作重点,加快“以建为主”向“建管养运并重”转变,健全完善权责清晰、保障有力、齐抓共管的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体制机制。建立农村公路管理养护长效机制,全面推行“路长制”,完善“总路长+县、乡、村道路长”组织模式,建立总路长办公会议、公路巡查和绩效管理等三项制度。健全路政管理机构,推进农村交通信息化建设。坚持“专群结合”的养护模式,乡道、村道公路日常养护可通过分段承包、定额包干等方式,吸收沿线群众参与。同时,加强农村公路安全隐患整治,把安全设施的修复纳入农村公路养护工程。

 

 

 

 

关于《宽甸满族自治县农村公路发展规划(2023—2025年)》的政策解读


 

 

 

https://www.lnkd.gov.cn/html/KDXZF/202302/0167772341828311.html